9月9日嘉汇优配交易,天微凉。大江南北共享一片秋的飒爽。
看蓉城,环城生态区微风初起,湖水、麦田、芦苇荡,宛若“生态项链”镶嵌在成都平原上。
环城生态区 图据成都志愿者
看雄安,“华北之肾”白洋淀,碧波荡漾,鱼鸟翔集;千年秀林郁郁葱葱,茁壮生长。
这一天,成都一支30余人的队伍,带着初心与使命,怀揣责任与期许,踏上北上之路,赶赴河北雄安新区。
这是赴雄安新区考察学习的成都市代表团。此行的目的,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对标学习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先进理念、创新做法,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这一天,距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举行不到两个月,距离四川省委、省政府发文支持成都加快高质量发展,不到三个月。
行程不足两日,日程却满满当当。考察的方向,涵盖了城市规划、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智慧治理、基层党建等等领域。
成都市代表团北上出发,用意何在?
时不我待!
紧迫感,源于使命感!
北上雄安的成都市代表团由成都市委书记带队,一行30余人。
恰是这份代表团名单,透露着成都此行“取经”的用心与诚意——
市委书记带队,代表团里既有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等城市新区党工委书记,也有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等中心城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还有市级有关部门和国企负责同志以及相关处室业务骨干。
由这样一支队伍构成的调研团队,既能洞见学习的诚心,又透露出落实的紧迫,就是更好以学促干担使命、凝心聚力抓实。
9日下午,忙完半日的工作后,代表团迅速集结出发,当晚飞抵雄安新区,开始紧锣密鼓的调研之行。
目之所及的雄安,建设热火朝天、发展日新月异,不愧一座拔节生长的“未来之城”——
繁忙的雄安高铁站商旅人士来来往往;宽敞的街道上智能网联巴士穿梭往来;中关村科技园里的未来产业正重塑产业未来;白洋淀百淀连通蓝绿绵延,已是鸟类天堂……
今年,是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使命的雄安新区设立的第8年。8年里,雄安新区加快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从蓝图变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现代化新气象扑面而来。
学习雄安
成都为何“时不我待”?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嘉汇优配交易,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成都,一直被赋予发展重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成都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探索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去年,成都“立园满园”行动号角吹响,以园区为主战场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今年,成都提出深入实施“强县活区”行动,着眼促进市域经济单元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形成城市新区强引领、中心城区强支撑、县市新城强突破的发展局面。
开展“开门治堵”、建设“智慧蓉城”、推进“净优亮美”专项行动、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这些“绣花”功夫,是对“公园城市”的示范探索,对“人民城市”的不倦追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当我国城市发展步入全新阶段,肩负重要使命的成都,将使命感化作紧迫感,将责任感转为执行力。
北上调研雄安新区,亦是将责任落实到行动上。所以在出发前,代表团就扎扎实实做了充分的考察学习准备,有的放矢准备了几十页的学习清单、考察重点;到现场代表团一路看、一路听、一路学,现学现讨论、明思路、思良策。
成都学什么
答案就藏在“调研地图”里
除开两千多公里的交通时长,用来调研学习的时间,其实只有扎扎实实的一整天。
这一整天里,代表团密集走访6个颇具代表性的点位。这些点位交织形成的调研地图,实际上也正是成都此行学习的任务图。成都想取哪些经,答案就在点位中——
雄安规划展示中心、城市计算中心、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关村科技园、东西轴线调度指挥中心、白洋淀。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在雄安规划展示中心,沙盘上微缩的森林湿地与窗外真实的生态景观形成奇妙呼应。“雄安先植绿、后建城”,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的生态愿景,已是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
就城市定位而言,成都与雄安,都是高起点。雄安新区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成都亦是被党中央赋予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先试先行的两地,都在探索时代范本。
在这里,代表团学的是雄安新区“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的先进理念,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更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
步入被称为“雄安之眼”的城市计算中心,蓝色数据流在环形巨幕上奔腾不息。讲解员演示着数字孪生城市系统时,穹顶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城市数据。
当前,成都亦在深入推进“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通享、一键回应”的智慧蓉城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雄安之眼”,代表团解的是“智慧城市”之密码,看的是“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的“未来之道”。
走进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两台账三清单”令人眼前一亮。每一户居民的基本信息和需求记录清晰可见。翻开一本“民情台账”,从居住人员基础信息,到就业状态,甚至连“孩子上学交通方式”“是否需要预约公交”这样针头线脑的小事都包含在内。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协同办理”模式,该社区已下沉多项便民服务事项,居民办事省了不少麻烦。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成都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市工作始终,注重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市。
成都超算中心
而在南文营社区,代表团看的正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社区治理实践。
在中关村科技园的园区咖啡厅里,创业者们“笔记本+咖啡”,工作生活两相宜。“十分钟能到达哪些生活设施?”面对代表团的好奇发问,园区负责人展开生活圈导览图:从创新驿站到共享健身房,从图书馆到无人超市,创新生态与生活生态完美融合。而园区“政府+平台公司+运营企业”的三方运营模式也成为代表团聚焦的重点。
在中关村科技园,代表团现场参观基础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成果,学的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务实经验,思考的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
还有东西轴线调度指挥中心的“韧性城市”之道,白洋淀的淀区“生态治理”之道……“他山之石”所带来的思考,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宝贵经验。
边看边学
真学真悟,才有真感受
“不虚此行”,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书记詹庆用四个字概括了最深的感触。
“真听真看真交流,才能有真感触。”这也是成都市代表团成员在考察中,不断感慨的一句话。所到之处,皆有启发。
在白洋淀点位的调研中,碧波浩瀚、苇绿荷红,让詹庆颇有感慨。“成都东部新区也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承担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他说,成都东部新区将借鉴雄安经验,加强水生态修复,不断夯实水生态保障,展示生态环保、水清岸绿的优良环境。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四川天府新区亦在调研中对生态治理、海绵城市等经验极为关注。不仅如此,四川天府新区正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以更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对科技创新活力的激发,也为四川天府新区带来了有益的参考。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 杨红玲 摄
而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涛,则是“有备而来”。赴雄安之前,他就已经准备好了考察重点方向,带着问题来现场。“当前成都正着力推动‘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工作,智慧交通建设是提升城市通勤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他说,最希望考察雄安新区的“智慧交通”先进做法。
在考察中,雄安新区在容东片区开展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提升,实施智慧化的交通管控,快速响应处置交通拥堵等举措,让张涛“很有启发”。密集的行程告一段落,他已在思考雄安经验能带给成都的借鉴。
“未发先动,才能有的放矢”,成都市住建局局长黄婉亦是带着多个疑问出发,寻找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对标雄安新区,我们在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TOD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BIM模型、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城市风貌管控等住建多领域找差距。”
考察途中,黄婉对雄安新区采用的“地上地下分层开发、一体化实施”模式印象很深。在这种模式下,雄安新区建立土地分层出让、建设成本分摊、资产权属划分等机制,东西轴线项目集地下高速铁路、市政配套设施(管廊、地铁)于一体,统筹地下轨道交通、智慧物流通道与综合管廊三网叠建,形成了“多舱合一、同沟共井”的地下生命线成功经验。“这为成都谋划高质量的建设项目提供了示范。”
市住建局城建处处长宋锋也告诉记者,调研行印象最深之处,莫过于雄安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统筹力”。他对于雄安城际站枢纽的建设记忆犹新,“从这一项目上能够看出,统筹规划、分批次建设等经验做法,很大程度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我们很有启发。”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胡双梅在回程路上也在用心整理考察的心得笔记,“比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供给、新兴产业的用地保障,都是我们要思考的新问题。”
接下来,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如何让“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接续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快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全方位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成都将步履不息、接续奋斗,以担当实干书写好“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赶考答卷。
来源:成都发布
编辑:朱孟玖
兴盛网配资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